20世纪80年代,simon将根尖周囊肿分为真性根尖周囊肿(上皮层完全包裹囊腔并与根管分离)和袋状根尖周囊肿(主要由于根尖孔的中性粒细胞对根管内的细菌其反应而形成),其分类的目的是从治疗的角度考虑,如为真性根尖周囊肿,则需进行RCT+囊肿摘除术,如为袋状根尖周囊肿,则只行RCT就可能治愈,但是在临床上,无法将它们进行鉴别,故大多数人主张先行RCT,观察6个月,如无愈合趋势再行手术。
参考葛久禹《根管治疗学》
病例一
女性患者,29岁,因左下后牙大面积龋坏伴咬合不适就诊
检查:37O大面积龋坏,露髓,无探痛,叩(+-),松动2度,龈(-)
X-RAY示:37根尖较大透射阴影,不规侧,界不清,云雾状,远中根尖吸收
诊断:慢性根尖周脓肿
根管预备封vitapex40天后(阴影密度增高)
封vitapex三个半月(阴影基本消除)
根充后
病例二
女性患者,35岁,因上前牙龈起脓包一年就诊。
术前X-RAY:21、22根尖见1,2cmX1cm的椭圆形透射阴影,界清
诊断:慢性根尖周炎(较小的根尖周囊肿与肉芽肿很难通过X-RAY鉴别,此案例非常有可能为袋状根尖周囊肿)
RCT后三个半月(新骨开始形成)
RCT后一年(新骨完全形成)
术后一年21、22牙龈无窦道
病例三
女性患者,55岁,因上前假牙不美观要求重新修复。
X-RAY:12残根滞留,11、12、13根尖区可见约1.6cmX1.6cm圆形透射阴影,界清,周围有致密骨白线
牙髓活力测试:13、11死髓
诊断:11、12、13根尖周囊肿(起初应该由12残根滞留引起)
手术摘除根尖周囊肿(11、13术前先行一次性RCT,手术中未进行11、13的根切)
常规消毒铺巾
术前已将不良修复体拆除
翻瓣
准备摘除囊肿
囊肿
硕大的囊腔(未行植骨术,只是利用血块进行机化成骨,术后有个缺陷:粘膜塌陷,患者不愿花过多的钱,对美观无过高要求)
缝合后
术后6个月X-RAY(硕大的囊腔已大部分形成新骨)
通过对以上案例的治疗及追踪观察,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对类似病例处理的信心!